站在數千年文明的格局面前,我們試圖睜大雙眼,希望看穿過往,但這就好像在一片煙云中,企圖一把抓住一線繁華,難度可想而知。
近年來,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教授張野帶領團隊破題——
(相關資料圖)
從清乾隆時期的寫實日記《潞河督運圖》中,提取出64條各類船只,領略載夢遠航的豪情;寥寥27筆,描繪出圓明園大水法的殘存遺跡,搭配康熙題字,濃縮的是中華民族百年榮辱史;還有京張高鐵列車身披的“冬奧裝束”,北京動物園里的精繪動物圖標……
江山勝跡,人心物事,在“科學設計研究”的加持下,讓我們有機會走進一座“文化基因圖譜庫”,時光穿越,翩然入眼。
1 一眼千年
基因,產生一條多肽鏈或功能RNA(核糖核酸)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。一個直徑大約2納米的聚合物,能賦予我們與父母相似的容貌和習慣。當這個生命科學領域的定義,延展到文明領域,就有了人類600余萬年“史書”最別致的索引。
“文化基因圖譜最初是聊出來的,在設計學領域里,算是個新造詞。”張野三兩句話說清原委,2018年1月,北京交通大學圓明園研究院成立,這是全國第一個專門研究圓明園的高校研究院,建筑歷史、遺產保護、視覺傳達、城鄉(xiāng)規(guī)劃、環(huán)境藝術設計等專業(yè)方向……學校幾乎所有與圓明園研究有關的專業(yè)都在對接需要研究的課題,“從專業(yè)眼光看,我發(fā)現圓明園的品牌形象現狀與‘萬園之園’的地位存在較大差距,有必要圍繞標志,做一套清代文化主題的圖庫,提升視覺識別系統(tǒng)的強度,助力未來的文創(chuàng)產品開發(fā)。”
張野說,文化基因圖譜的繪制,實質是圍繞某一品牌,通過創(chuàng)造一批與之概念相關的視覺要素,打造“加強版”的視覺識別系統(tǒng)(VIS)。
當時,圓明園已經有一個標志,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——圓明園三個篆體字,巧妙地組合成大水法的造型,采用“中國紅”勾勒,展現了獨特的東方魅力。不過這個標志搭配的宋體字識別性不足,且使用并不規(guī)范,有時被拉“胖”一點,有時又獨立出現。
改變迫在眉睫。這也成為北京交通大學圓明園研究院成立后啟動的首批項目之一。“項目的目標是為圓明園構建全新的視覺形象設計策略體系,包含標志微調、視覺識別基礎要素建設、分類別的文化基因圖譜繪制等工作,并為導向標識系統(tǒng)和文創(chuàng)設計策略提供基礎資料。”張野解釋,項目涉及設計學、美術學、建筑歷史、文化研究等多個交叉學科,“因為需要挖掘并繪制圓明園的代表文化,所以借用了生命科學領域中‘基因圖譜’的概念,大家都覺得很切題,將項目取名為‘圓明園文化基因圖譜研究’。”
拋開晦澀的理論、繁瑣的方法,這個項目要做3種“圖”——
圖標,信息極簡,需要“極簡轉譯”,即把圓明園歷史文化中有價值的元素精簡為簡筆畫,能用作導向標識,當作手機App按鈕;
圖案,信息相對復雜,需要“有保留轉譯”,比如將有關圓明園的畫作轉化為線稿矢量圖,使其能適用于更廣泛的應用場景——印在T恤衫、便簽紙和杯子上;
圖像,信息量最大,重在“遴選處理”,即選出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圖案,進行不損失信息量的色彩調整或裁切處理,形成具有文創(chuàng)價值的圖案庫。
圖庫海選過程,難免遇到意見相悖。此時決定勝負的,往往是歷史文化概念中文創(chuàng)價值的“分數”。
“團隊最初對動植物主題并不感興趣,覺得沒有圓明園特色,但是公園管理方介紹,圓明園每年有觀鳥季,還有荷花節(jié),很多鳥類愛好者定期到園內觀鳥。有了受眾,就具備可視化表達的價值,于是我們增加了這兩個品類。”張野透露,也有一些品類被淘汰了,“比如作為古建園林,圓明園的假山疊石非常多,但是轉化為圖,并沒有明確的指向概念,不容易被識別。除了專家,大多數人會分不清哪兒是哪兒。”
“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圖,讓受眾準確地解讀圓明園300余年的歷史文脈,或者學到某些知識。”張野進一步解釋,建筑圖譜中,正覺寺、涵秋館、鑒碧亭等線稿圖簡單明了,人們可以快速認識這些圓明園“地標”,還可以輕松區(qū)分古代各種形式的屋頂,比如歇山頂、硬山頂和攢尖頂等。
最終,團隊歷時1年有余,基本建成了圓明園的5類圖譜圖庫,分別包括人物、建筑、花鳥、文物和名畫。
以人物圖譜舉例,清代有6位皇帝與圓明園有關——康熙、雍正、乾隆、嘉慶、道光和咸豐,每個人都有故事在這里發(fā)生。北交大建筑與藝術學院副教授劉捷,帶領歷史文化研究團隊,通過7次調研、閱讀《三園圖志》等6本相關書籍文獻、參考《三山五園的歷史變遷》等論文文獻,再查閱樣式雷文檔和燙樣,以及一百余張歷史照片和畫卷,最終選出最有故事的3位皇帝——雍正、乾隆和咸豐的形象,移交給設計團隊,接力進行圖譜的繪制。
與一般意義上天馬行空的創(chuàng)作不同,文化基因圖譜的創(chuàng)作是要嚴格尊重歷史,從抽絲剝繭的真相中凝練出當下最時髦的表述。在雍正的圖案創(chuàng)作草圖中,這位素以“工作狂”著稱的帝王變得活潑起來,看云觀山、庭院折桂、采菊東籬、秋林聽泉,還會到深山刺虎、溪邊泡腳,拿著桃子與猴子游樂,甚至會在秋景中放空一會兒。張野說:“這些造型都有出處,以《雍正行樂圖》為創(chuàng)作元素,抓取了雍正在圓明園內生活娛樂的狀態(tài)。希望更多人通過這些線稿填色模態(tài)的人物圖案,窺探到清代帝王的精神家園。”
在團隊手中,歷史中的“顯性基因”被提取出來,我們也有機會在眨眼間,樂讀千年。
“每一個地方的文化基因圖譜庫建設,都是量身定制的。”張野說,在給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(qū)提取文化基因圖譜時,最終確定從8個方面開展,包括植物圖譜、鳥類圖譜、橋梁圖譜、建筑文物、景區(qū)圖譜、地圖圖標、通州八景及文創(chuàng)地圖。創(chuàng)作出來的“基因”超過300個,元素不但有人們耳熟能詳的燃燈塔、新晉網紅打卡地千荷瀉露橋、見證古代漕運歷史的大光樓,也包括體現大運河景區(qū)自然生態(tài)的國槐、蘆葦、荷花及各種鳥類。
文化基因圖譜的基礎繪制尊重歷史與現實,但其更重要的價值在于“突變”。“這是一種為符合當下公眾喜好而進行的風格轉譯,我們?yōu)榛A圖譜賦予新的風格,形成多元化的衍生圖庫。”張野舉例,以通州八景為主題,將燃燈塔、漕運碼頭等場景以當下流行的“國潮風”進行設計表達,產生更加多元的視覺作品,非常適合文創(chuàng)產品設計。目前,使用大運河文化基因圖譜開發(fā)的文創(chuàng)產品已達120余種。
2 今法古韻
找準文化基因,提取過程則講究古今融匯、東西貫通。
“很多元素是從古畫中提取的,但又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。”張野說,提取文化基因,要用宮廷畫的工筆技法去臨摹,在學習古畫的基礎上反復推敲、不斷精煉,最終能夠用自己的線條進行語言表達。
當然,除非是高手,否則大多數設計師很難一次性達到預期效果,“一張圖,前后修改半年,也是常事。”
李星星參與圓明園文創(chuàng)基因圖譜研究項目時,還在讀大學四年級。她在一篇論文中寫道:“人物篇中我負責了3個中信息態(tài)的皇帝畫像。人像一不小心就畫得不像了,或者缺失了帝王之氣,最難把握的是皇帝的神韻,為此我改了很多稿。”“松樹是最難拿捏的植物,為了用一根松枝體現滄桑感,我找了幾百張參考圖,大半夜在電腦前一根一根地繪制松針,這段經歷磨煉了我的耐心,讓我坐得住冷板凳。”
為了一個大約1.25千字節(jié)的矢量圖標,團隊中經常有人“瘋魔”——每畫完一遍,逢人就攔住求點評,而且必須說出具體缺點;僅僅因為一句“還差點意思”,一切又從頭開始。
“大家的目標都是為了追求一種極致。”張野說,圓明園最特殊的一點是“非在場”,所有地標建筑已經被燒毀,團隊只能通過古籍、古畫和前人研究成果,再加上合理想象去完成創(chuàng)作。“更多的人是通過我們的作品來認識圓明園,所以圖譜要達到三點——容易識別、不被誤讀、大方漂亮。”
“比如大家去圓明園都是奔著大水法。這個遺址本身是個很復雜的西洋建筑,但圖標設計要求我們必須在幾筆之內將它最主要的特點呈現出來,讓大家一眼就能認出。”張野解釋,用最少的線條呈現出復雜的東西,又要做到醒目、可識別、美觀,沒有長時間的反復訓練是無法做到的,“為了達到這個效果,開了無數次會,改了幾十稿,花了一年多才做出來。”
蓬島瑤臺、萬方安和、春澤齋、福海、九州清晏……一幅幅酷似簡筆畫的圖標線稿,每一幅都經過反復打磨。“我們對圖標線條數量的要求是多一筆太多、少一筆就不成立。”張野說,沒有捷徑,就是慢慢磨。
團隊也靠一些高科技,輔助判斷“火候”是否到位。“我們會利用眼動追蹤系統(tǒng)捕捉人眼睛的注視點位置,形成注視點的熱力圖,去觀察視覺顯著性。”張野拿一張城樓老照片的設計過程圖解釋,第一步是根據照片勾勒主題,畫出個大概框架,然后著重描繪眼動數據最集中的區(qū)域,將測試中紅色聚焦區(qū)域去線留面,最后根據眼球運動的軌跡,線面結合進行完善。
古法今用也各有講究。
圓明園文化基因圖譜中的用色充滿中式浪漫:所有顏色均從《康熙帝畫像》《圓明園四十景》等清代宮廷畫作中提取。標準色為朱砂,暖輔助色組包括琉璃明黃、黃櫨、紅金、印金,冷輔助色由松花色、青碧色、黛綠色、寶藍色、紺青色組成。
這些顏色也經過了層層篩選,團隊通過觀察法、歸納法和用戶調研,分析了千顏百色,充分考慮色彩面積、輸出頻次以及色域包容性等綜合因素,最終確定了冷暖各半的色彩。張野補充,清宮畫作的色彩大多飽滿豐富,但隨著歲月流逝,如今呈現出迷人的降飽和度“褪色”效果。這種淡雅的古色符合當代審美,又有辨識度。
圖中搭配的文字,也需要既有底蘊又時髦。團隊最終選定了康熙體作為圓明園標志的御用“標準字體”。這款字體古風十足,有充分的來源考據,且字形清晰端正,大部分人都能識讀,而草書、行書雖然古意夠了,卻不好辨認。而為北京動物園提取文化基因時,重點在于如何傳遞它的百年歷史信息,團隊使用了上世紀傳統(tǒng)美工字體規(guī)范全園確認類、說明類導引字體,并且利用信息設計原則,通過繪制動物圖譜、重繪說明圖標等方式構建了全新的說明類牌體規(guī)范。
3 圖謀致遠
“文化基因研究,實質上是在歷史文化挖掘和梳理的基礎上,對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分類分級,再將它們進行可視化轉化,最終形成一套準確、完整、實用性強的視覺識別系統(tǒng)。”張野說,某一設計題材,需要依據公眾認知度從高到低劃分量級,投入不同的設計密度。以圓明園的建筑圖譜為例,大水法具有最高的知名度,屬于一級題材,因此需要開發(fā)完整信息態(tài),即圖像、復雜圖案、一般圖案、簡潔圖案和圖標5種表達方式。而展出圓明園馬首的正覺寺對應的是二級,僅需要設計3種常用信息態(tài)。三級則是那些偶發(fā)使用的題材,僅歸納圖案即可。四級不用開發(fā)。
田野調查,是每一個文化基因圖譜研究項目的標配。圓明園文化基因圖譜研究一期,團隊成員用了半年時間步量園區(qū),走遍每一條老地圖上的路,圖上沒有的“路”,他們也走了一圈,繞路、碰壁都是難免的。這些實地踏勘得到的數據,成為園區(qū)新地圖開發(fā)的基礎保障。
研究過程還要應用最“樸實”的觀察法。團隊成員會分成若干小組,站在圓明園內的岔路口,統(tǒng)計游客流量,并收集他們對文創(chuàng)產品、導向標識的意見,然后依據統(tǒng)計數據,建立數學模型,計算出各項指標。團隊還為圓明園做了系統(tǒng)的文創(chuàng)調研報告,從消費人群調查到競爭對手文創(chuàng)數據分析,再到定價策略、廣告語設計、產品定位等都包含在內。“每一份調研報告都很扎實,光是展示用的PPT動輒就有50多頁。”張野認真地說,“我們是在做研究,不是畫圖師。”
與一般人理解的充滿藝術氣息的過程不同,“設計”依據的是科學。張野的團隊正在同步進行的項目包括給冰棍設計外包裝、給某款白酒設計酒瓶,這些項目最終呈現的設計形式,都不是畫出來的,而是算出來的。“盡管對象不同,但研究方法是相通的。”他隨手打開剛完成的一份研究報告,一個巴掌大的白酒瓶外形的調研要按瓶蓋比例、瓶蓋形式、瓶頸、瓶肩、瓶身,甚至“俯瞰效果”等進行設計符號編碼,再通過皮爾遜相關系數進行回歸分析,進一步得到用戶喜好度與造型特征之間的相關性。
有時候,研究還需要團隊“內卷”。比如開發(fā)大運河文化基因的過程中,有一個項目是利用運河上古橋旁的鎮(zhèn)水獸開發(fā)主題吉祥物,但是北京僅有兩座運河上的古橋有鎮(zhèn)水獸,且史料極其有限。團隊就自己加碼,開啟了一次全國各地鎮(zhèn)水獸的調研。這不但為當下的創(chuàng)作提供了補充材料,未來還可以據此進一步打造“鎮(zhèn)水獸和它的朋友們”文創(chuàng)品牌。
“我們希望打造一套可以推廣的科學方法,讓每一段中國故事都講得有滋有味。”張野說,創(chuàng)建圖譜具有高效率、高標準、廣域性和兼容性的優(yōu)點,不僅提供了一套系統(tǒng)規(guī)范,為和視覺相關的軟硬件建設提供全面支持,后期還可以建立資料庫平臺,開放給各個設計機構,用于二次開發(fā)。
矜細行,履踐致遠。
“圖譜不光是為了好看,其最大價值還在于應用。將圖標制作成矢量圖,好處是可以無限放大、縮小,不受原圖的限制,應用起來更加方便快捷。”張野說,要讓每一次圖譜的提煉,都保證一個標準,“不同背景、不同風格、不同水平的團隊成員,為了達成這個目標,靠的就是不斷磨合,沒有捷徑。”
文化是歷史的溫度,潤物無聲。文化基因宛如微光,匯聚成輝。在張野看來,文化基因圖譜既要有美感,更要符合規(guī)范,每一張圖都是理性和感性結合的產物。這來自一套嚴謹的交叉學科方法——通過社會學、歷史學的角度審視、挖掘、分析、凝練素材,從品牌學、市場學的角度看待題材,在諸多設計學研究技術的輔助下,開展獨具特色的圖譜繪制工作,從而打造出系統(tǒng)化、規(guī)范化的視覺識別體系。
在“文化+科技”的新文創(chuàng)時代背景下,張野有一個更大的夢想:“我們希望和更多人一起,打造一座中華文明的‘文化基因圖譜庫’,讓每一個想講述中國故事的人,快捷、準確地使用。”
關鍵詞: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