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暑期,京城夜晚有了消夏好去處——不少博物館開放夜場,特色講解、民俗體驗等活動帶領市民夜游博物館,享受文化大餐。近日,記者走訪北京自然博物館、北京天文館、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、白塔寺管理處等多家博物館發(fā)現(xiàn),市民熱搶名額的同時也期待博物館夜場不是日間模式的簡單延伸,而是各具特色的博物館“奇妙夜”。
開放不全削弱體驗感
【資料圖】
上周四恰逢七夕節(jié),不少博物館在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前后專開夜場。當晚6時30分,一場特色講解活動在石刻館室外展示區(qū)舉行,數(shù)十名觀眾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夜游五塔寺,聽石刻文物故事,與家人共赴七夕“游園會”。近30分鐘的講解,觀眾頻頻點贊。“很少有機會夜游博物館,一家人過來漲了不少知識。”觀眾黃亮說,他對中國的古建筑和歷史文化非常感興趣,女兒和妻子也受到影響,特別愛逛博物館、聽文物故事,“小朋友和我們都收獲了獨特的夜游體驗,遺憾的是夜場不開放塔室和室內(nèi)展廳,很多館藏精品看不到了。”
王先生和女友都是文博愛好者,特意在下班后趕來參加活動。“19時20分左右進館,還是晚了點,沒趕上講解。”王先生說,作為觀眾,他特別理解工作人員的辛苦,但也希望博物館能為上班族提供更充裕的參與時間,可以組織社會志愿者適當增加一些講解。
其他博物館也有類似的情況。在自然館、天文館等博物館,記者隨機采訪了15位市民,有9位表示“夜場志愿者和服務人員的數(shù)量較少”。還有市民反應,有些展廳到了夜場就關閉了。“帶著孩子到指定的地點參加活動,沿途經(jīng)過的地方有些關著燈,體驗感不太好。”市民朱女士說。
還有一些博物館的夜場,只是延長了開放時間。“白天沒時間陪孩子逛博物館,延時開放正好提供了親子活動的條件。”市民舒女士說,單純的看展很難吸引小朋友,“希望博物館的夜場活動能豐富起來。”
精心活動場場爆滿
前不久,“在白塔寺遇見梅蘭芳”“無關風月話昆曲”兩場活動在白塔寺相繼上演。置身古香古色的文物古建中,來自北方昆曲劇院、國家京劇院等單位的演員為觀眾帶來戲曲視聽盛宴;修繕后的大覺寶殿首次對外開放,中國戲曲學院的青年教師與觀眾暢聊昆曲藝術。兩場活動廣受好評,還有不少沒搶到入場券的市民給白塔寺留言:“希望之后的夜場活動多放點票。”
以這兩場活動為開端,白塔寺聯(lián)合梅蘭芳紀念館、白塔寺藥店等合作單位打造了一系列“白塔之夜”活動,前不久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公布:“晚風電影院”“八月八玩轉(zhuǎn)白塔”“夕陽下的妙音頌缽”“書香妙應寺”……活動預告一出,不少市民紛紛留言。市民馬先生從小在白塔寺周邊生活長大,他說:“設計者走心了,每個夜場主題都很有特色,預約的時候場場爆滿,兒時的‘老街坊’白塔寺正通過這種方式‘活’起來。”
“量體裁衣”才能叫好又叫座
在采訪過程中,“有趣”“有特色”等關鍵詞成為大部分市民對博物館夜場的期待,也有博物館工作人員表達了目前博物館遇到的困難,有工作人員透露,現(xiàn)在開放規(guī)模仍受限制。“按照規(guī)定,展廳的講解還沒有全面恢復,舉辦夜場活動也面臨政策、資金支持等問題。”一位在文博機構從事社教活動策劃的工作人員說,夜場開放還要考慮人員、空間、設備,以及長時間光照對文物的影響等問題,與其他博物館、文旅公司等合作,引入社會力量,聯(lián)合舉辦活動是不少文博機構的選擇。
博物館怎樣打造叫好又叫座“奇妙夜”?中國工藝美術館、中國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館副館長蘇丹認為,夜場活動也是博物館文化建設的一部分,結(jié)合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、寒暑假等特定的時間節(jié)點推出夜場活動,是博物館親近觀眾的一種良好方式。策劃夜場活動也要注意“量體裁衣”,挖掘館藏特色,用好用足館內(nèi)的文物資源和展示空間。他舉例說:“比如我們館的特色與傳統(tǒng)文化密切相關,可以結(jié)合二十四節(jié)氣推出不同主題的夜場活動。我們還利用場地優(yōu)勢,在夜場開放了館外的長廊,邀請觀眾走上長廊欣賞奧林匹克公園夜景。”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