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社會即將進入全面老齡化的今天,現(xiàn)代家庭“421”代際結構、“996”工作節(jié)奏,是橫亙在家庭面前的照護難題。對于老人而言,相比身體健康,生命尊嚴同樣不可或缺,即使被照顧,依然渴望擁有獨立的精神和人格。尊重老人,解決老人贍養(yǎng)問題,已成為許多家庭無法回避的現(xiàn)實問題。
今天我們走進醫(yī)養(yǎng)社區(qū),實地探訪養(yǎng)老護理現(xiàn)狀。
案例一、要求陪伴,存在感極強的老人
李大媽是一位身體健朗,行動快捷的老人,但是她最讓護理人員頭疼的是無時無刻都要求有人陪伴,對于她的傾訴或要求,必須立刻有人傾聽和反饋,絲毫的個人獨處時間都不能忍受,如果稍微對她的訴求不能滿足的話,她會立刻陷入自我否定的情緒中,認為自己不被愛被遺棄。其實每個人都有自我存在感,但往往進入老年后,一些老人的依賴心理就會愈發(fā)強烈,李大媽就是比較典型的一位。
案例二、要求完美,喜歡“找茬”的老人
96歲的王阿姨是一位特別喜歡“找茬”的老人。比如,平時的衣物清理,她堅決不能接受洗衣房機洗,必須由護理人員手洗,如果發(fā)現(xiàn)護理人員帶著橡膠手套清洗,她也會大發(fā)雷霆,要求重洗。像王阿姨這樣,對生活細節(jié)非常在意,認為護理就應該是有求必應,甚至常有不合理要求的老人,護理人員往往需要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。
案例三、脾氣倔強、性格固執(zhí)的老人
何阿姨患有糖尿病。有一天,她想念兒子,要求護理員給兒子打電話??僧敃r正值打飯時間,護理員說,“我先給老人們開晚飯,回來立即打。”這讓何阿姨極為不悅,拒絕用餐,5點鐘就躺到床上休息,再為她打電話已經(jīng)晚矣。但就在晚餐前,護士為何阿姨注射了姨島素,如不及時用餐,何阿姨很可能因低血糖休克。意識到這點,服務人員一個挨一個進房間賠禮道歉,但何阿姨始終不予理睬。難哄的老人常常比較任性,人老去就會越來越孩子氣,對于護理人員來說,需要極大的耐心和關愛。
解決辦法
其實以上列舉的老人是養(yǎng)老社區(qū)比較常見的老人護理難題,相比久病臥床的老人,具備獨立思想性格的老人是更難以護理的,因為他們往往敏感,鮮活,會在護理過程中與護理人員產生更多摩擦,有的甚至會傷害到護理人員的情感,對此,大家的家醫(yī)養(yǎng)社區(qū)護理團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解決辦法。
1. 加強護理人員認識、提高整體護理團隊素質
護理員從正式為老人提供服務的第一天起,就應該意識到這一點:
對于養(yǎng)老院或者居家養(yǎng)老組織而言,除非老人觸犯以下原則:
危害養(yǎng)老院消防等公共安全;
長期私占公共資源,對他人生活造成嚴重影響;
私下行賄受賄,對養(yǎng)老院廉政建設造成惡劣影響;
發(fā)生人身傷害或觸犯相關法律法規(guī)……
否則,老人身上所發(fā)生的一切,都是應該被理解和被包容的。
面對各式各樣的老人,其實總有解決辦法:
2. 平時打好關系基礎
平時要和老人多互動,建立親密關系,老人會給熟悉或喜歡的人“面子”,事情就較容易解決。比如在大家的家社區(qū),從護理團隊到服務人員,甚至年輕的養(yǎng)老體驗官們,平時都會被要求盡量“浸泡”在社區(qū),有事沒事都能跟老人打上照面,跟著老人一起練練拳,做做操,讓老人有一種社區(qū)的每個人都是家人和朋友的感覺。
3. 專業(yè)的心理療愈
大家的家是國內配備最專業(yè)藝術治療團隊的社區(qū),團隊人員均具備專業(yè)的心理學術背景,或者做過多年心理咨詢師。通過音樂、舞動、繪畫、書法等藝術的心理療愈方式,可以幫助老人盡快打開自己,變得更通暢,其實往往“難纏”的老人,都是在心理上一些“過節(jié)”的,專業(yè)的疏通不僅能夠讓護理人員同老人的溝通更加通暢,也能夠幫助老人建立更加健康的心理狀態(tài)。
4. 取得家屬的信任與支持
家人往往是老人最大的“軟肋”,剛入住的老人常會出現(xiàn)害怕被子女遺棄,想得到子女的加倍重視,對未來生活充滿不安的情緒。養(yǎng)老機構應該盡量讓家屬和老人多溝通,通過多方努力幫助老人消除恐懼。比如大家的家在疫情期間舉辦的親情線上見面會,即使疫情阻斷了見面,但當護理人員接通視頻,老人們熟悉的臉孔出現(xiàn)在大屏幕的時候,很多老人激動的留下了眼淚。對于老人來說,運用電子設備同家人建聯(lián)是不容易的,這一點,在數(shù)字化普遍的今天,養(yǎng)老社區(qū)應該與時俱進,發(fā)散思維,運用多方式多手段多維度讓老人同親人們“見面”。
5. 讓理解成為彼此溝通的橋梁
生活在養(yǎng)老社區(qū)的老人,有著與普通人一樣的情感,甚至更加細膩而脆弱。有時,他們想得到更多的“關注”,有時是因為心靈上的“孤獨”。護理員要深入老人的世界,這樣才能真切感受他們的內心,才能理解他們的“挑剔”、“刻薄”甚至“難纏”,是那么的“脆弱”與“無奈”。老人原本就年老多病,除了絕食等做法之外,他們還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表示“抗議”,讓大家足夠重視呢?這是年輕人很難體會到的。只有在深刻地理解了老人行為的源頭后,才能對癥下藥,讓護理服務更溫暖。
免責聲明:市場有風險,選擇需謹慎!此文僅供參考,不作買賣依據(jù)。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