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學該不該打開校門,面向公眾開放校園參觀、游玩?
過去幾年來,原本開放的大學,因為防控需要,都改成了封閉式管理,但隨著社會運行恢復常態(tài)化,大學的封閉式管理卻普遍延續(xù)下來,所以關于大學校園該不該開放的話題,近期屢屢引發(fā)熱烈討論?,F(xiàn)在,終于有教育部門明確發(fā)聲了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近日,廣東省教育廳公開回應稱,“大學校園是公眾資源,應該盡可能對外開放”。廣東省教育廳還表示,后面會下發(fā)通知,指導各高校安全有序地面向社會開放。
雖然是一省的教育主管部門,但廣東省教育廳“大學當然應該開放”的回應,擲地有聲,再次重申了一個基本常識。
現(xiàn)在不少人反對大學開放,覺得高校就應該是獨立于世,應該保持清凈,一旦打開校門,社會閑雜人員涌入,會干擾正常的教學秩序,帶來管理上的不便,比如小偷小摸現(xiàn)象增加,損害師生的權益,等等。
但這種擔心是杞人憂天。
在三年防控之前,中國的大多數(shù)高校,一直都是面向外界打開校門的,很多大學甚至都不用預約,或者刷身份證,而是自由進出,開放校園沖擊教學秩序,師生被外人打擾,在那時候為什么從來都不是問題?
封閉和隔斷校門,關閉社會人員的進出通道,只是防控期間造成的例外狀態(tài),現(xiàn)在高校把例外狀態(tài)當成了常態(tài),享受封閉管理的便利,說白了就是偷懶,是節(jié)省管理成本。
對此,廣東省教育廳的回應很有道理——“如果開放以后出了什么問題,也不是開放帶來的問題,而是管理不善帶來的問題”,“管理不便不能凌駕于開放之上”。
為什么“管理不便不能凌駕于開放之上”?一方面,大學本身就不是什么私產(chǎn),它是廣大納稅人建立起來的,是一種社會性的資源,是公共資產(chǎn)。
按照《高等學校財務制度》,我國高校開展教學、科研及其他活動的資金來源,主要包括財政補助收入、事業(yè)收入、上級補助收入、附屬單位上繳收入、經(jīng)營收入、其他收入等。其中事業(yè)收入,主要是學費、住宿費等。在所有的收入構成中,財政補貼是大頭。
公共資源只能面向有限用戶,財政撥款建立的高校,無法面向廣大納稅人開放,這當然不盡合理。高校的一些基礎設施,比如各類場館,只能由校內(nèi)人士獨享,這也導致資源利用效率偏低。
另一方面,大學本身就以開放、包容著稱,關閉校門可以求得一方清凈,但也隔斷了與社會外界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。
放眼國際,像歐美的一些世界名校,都是開放參觀的。家長可以帶著孩子,沉浸式地體驗名校的教育氛圍,讓他們立志學習;高校和周邊的社區(qū)融合,則形成了一種良好的人文氛圍,一種自由交流的公共空間。
而我國高校的發(fā)展史上,旁聽生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文化。比如民國時期,就有很多社會人士去北大旁聽,北大還專門制定了旁聽生的規(guī)則——《文法科選科生及旁聽生規(guī)則》,將教育資源盡可能地面向社會公眾開放,而一些旁聽的人士,不乏后續(xù)的學者大咖。
在防控之前,像北大、清華等名校,也有不少校外人士前往旁聽,聽一些名師的課程,或者學術論壇、講座。開放式的校園,其包容精神,給社會人員提供了一個接觸名校教育資源的良好契機。
現(xiàn)在,大學紛紛關起門來,用一堵高校阻斷外界,這不應該,也不合理。在參觀游覽高校需求剛性存在的基礎上,校門關閉導致的結果是,黃牛引導入校從成為了一門地下生意。
比如前不久就有媒體報道,有黃牛在網(wǎng)上公開報價,進入清華北大,少則300元,多則甚至達到500元,甚至部分黃牛手中的預約名額被購買一空。
此外,最近還有報道,上海交大禁止外賣騎手入校,并設中轉站有償轉送。說到底,這也是關閉校門帶來的影響,它反而給學生造成了不便,卻成了高校牟利的一種機會。
關于大學該不該開放,相關爭論當休矣。廣東省教育廳“不能因安全問題,因噎廢食,拒絕開放”的強調(diào),應該成為廣大高校的共識。
至于一些人擔心,開放校門以后,校園秩序受到影響,師生權益得不到保障,對此完全可以在管理上更加精細化,比如將大型場館開放,但教學樓、學生宿舍等,可以適當采取一些封閉式的管理措施。
總之,不能以管理不便為由,繼續(xù)回避公眾關于開放校園的呼聲。
關鍵詞: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