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家界4人跳崖事件有了后續(xù)。
(資料圖)
沒有其他陰謀論,去世前他們曾在群里策劃溝通,約好先服毒再離開。
“3克就能危害生命的毒藥,他們用了50克?!?/blockquote>遺書內容也被披露出來。
4個人的遺書來自同一個筆記本,都是只有相同的一句話:
本人***,具有民事行為能力,與其他人無關。據(jù)其中一位家屬說,遺書是在4月2日寫下的。
目前骨灰也已經被“親友”接回家安葬了。
“丈夫還在外地打工,不敢讓丈夫知道(葬禮已經辦完),因為我們都遭不住打擊了——四川女孩家屬”。“家里沒人能前往張家界,難得很(窮,父親又癱瘓在床,母親早已去世),把“人”拉到親戚那去,怕他奶奶受不了——河南劉某家屬”。聽家屬這樣說,又悲傷了一次。
這不是絕望的4個人,是4個苦命的家庭。
命苦的家庭,又冥冥中注定了各自人生的悲涼底色。
就說四個人里唯一的女孩,她叫陳婷,家在四川農村,年紀最小23歲,談了男朋友。
在我們看來,正好的年紀,有了新生活。
但是對于陳婷來說,這點甜不足以抵消生活的難,原生家庭的苦。
甚至,這樣的被偏愛可能是一種負累。
她的父母在縣城的工廠打工,家里的農田租給了別人耕種。
這跟全國其他地方的農村一樣,種地不掙錢就出去打工,打工要強上一點,也就一點。
一個命苦家庭的人,又往往都有一臉的苦相。
陳婷自己長得很瘦小,和班里另外兩個女同學被稱為“矮子三劍客”。
性格內向,但很善良,樂于幫同學的忙。
就是學習成績在中下游,初中時因為成績不好,直接被學校勸退回家。
這可能違反了教育法,但是在農村倒也自然。
有時候,能不能讀書不是個人選擇,家里覺得你不是讀書的料也就不給上了。何況她還有個弟弟,只好誰能讀就供誰。
農村家庭的取舍,沒有復雜的權衡只有簡單的妥協(xié)。
退學后,母親給陳婷找了一個美容學徒的活,這就算是進入社會成人了。
盡管按年紀,陳婷也就才14、5歲。
“她本來成績就不好,我就想著(她)能夠找個工作養(yǎng)活自己就好?!?/blockquote>但美容也沒學多久,父親查出了癌癥,家庭開支變大,陳婷選擇外出打工掙錢。
她先后去了廣東、內江、成都等很多個地方。
不過職業(yè)也還是美容院,沒有本事,換工作也就是看看哪個地方的工資高就去哪。
這中間陳婷交往了一個男朋友。
關于男友的信息無法了解,但是能推測出,他應該和陳婷的背景、條件差不多,普普通通的勞苦大眾。
也會跟父母吵架,或因為瑣事的叛逆情緒,或因為工作太累心情很差。
但也就是斗斗嘴,轉頭到了媽媽的生日,就拿工資買禮物。
據(jù)說,父親食道癌兩次治療,都是陳婷出的錢。
平時什么事,她很少跟父母提起,就連交男朋友的事,家人也只知道個大概。
算是孝順報喜不報憂,也許就是農村父母幫不到自己,互相默契的決定“說了不如不說”。
“我也不問她在哪個城市打工,我就問她生活好不好,就不管那些。”直出事前,陳婷打了一個電話給母親,說自己要辭職了。
原來工作的地方改了待遇,沒有了保底工資,只能拿提成,提成又不穩(wěn)定,要換個工作。
沒有反對也沒有支持,普通人的大事抉擇,其實都是走一步看一步。
但是掛掉電話的陳婷并沒有換工作,她喝下了毒藥,走上了天門山的懸崖
“你好世界,再見?!?/p>
對此她的男友完全不知情,可能這也是陳婷“計劃”的一部分,她不想拖累他。
還可能就是陳婷和男友告別的那兩句:
我不想離開佛山,但是身不由己。父親癌癥要化療,我要回去照顧他。有患癌的父親,讀書的弟弟,身不由己。
而開頭提到的河南的劉某,父親60多歲,因為腦梗失去了勞動能力。
他的母親早在他7歲時就因癌癥去世。
有一個姐姐,一個妹妹,都已經出嫁。
現(xiàn)在家里只有一個90多歲的奶奶和父親住在一層的老房子里,守著半畝地生活。
劉某十六七歲的時候就去南方打工,最后一份工作做的是保安。
前些年離了婚,孩子歸女方。
另據(jù)鳳凰網(wǎng)報道,來自河北的彭某母親在四年前去世。
家里有四個孩子,兩個哥哥精神上有些問題。
“村里家家戶戶都有冰箱、彩電,他家進去后,柜子沒有,電視也沒有。房子沒有做吊頂,還漏水”。彭某也早早出去打工,工作是刮膩子,已經四年沒回過家。
新聞報道說,他和父親最后一次聯(lián)系是在出事前20多天,當時彭某向父親借錢,但父親也實在沒有。
掛電話前,彭某對父親說了一句,“你可別后悔”。
絕情的背后,是4個家庭折射出來的相同的困境。
因為養(yǎng)老、疾病、結婚、謀生等等問題,已經無暇他顧,互相也得不到溫暖。
“別指望父母、老師能幫你做什么,想改寫人生,只有生命重來”。這句常常在約S群里出現(xiàn)的話,可能就是陳婷他們最后一刻的所想。
事實上,警方也透露這4名死者,通過群聊的方式溝通策劃,其中一名死者還是帶頭人。
“群聊約S”,這是一個不敢輕易剝開的話題。
但不管是從個人層面,還是從社會層面來看,我覺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是疏而不是堵。
就像曾經這種“約S群”、“藍鯨游戲群”等群聊就被嚴厲打擊過,但它們仍然存在。
可能就并不是先有群,而是一直有想要離開的人去創(chuàng)建這種群聊。
他們群員混雜,有成年人,有未成年,有保安,也有行業(yè)精英。
又極其分散,河南河北,城鎮(zhèn)鄉(xiāng)村都有。
加群的原因各不相同,有背負高利貸,有失戀分手,有遭遇惡勢力脅迫,有自覺生活無聊。
但加群目的無比一致,一心想走。
群員之間還會互相出謀劃策,也會團結起來,為對方保密。
比如曾經轟動社會的三個年輕人相約到湖南燒炭,也是這件事,揭開了這些群聊的秘密。
不過群里面也不是都那么行動一致。
往往群主和管理員們在其中扮演了一個很復雜的角色。
就像很久之前有新聞報道,胡明的兒子加了這種群后離開人世,胡明去群里詢問,結果立刻就被群里的其他人攻擊,還被群主踢出了群。
還有一個群主,自稱自己等到18歲就離開,但他當時只有17歲,手下已經建了20多個群。
有人質問,他卻說“服務大家需要罷了,自己既不勸生,也不勸死,不怕承擔什么責任”。
可謂組織、煽動、教唆,這明顯是在利用別人并且涉嫌犯罪。
不過似乎也不能把這些群主簡單歸納成反社會人格。
應該說,群主本身的思想價值觀就比較單調,他更需要救助。
這些都應該被看見,然后想對策。
好在很多人已經發(fā)現(xiàn)了這一點,自發(fā)潛伏群里,制止這些事,挽救這些人。
就像45的徐世海,他的孩子因為這樣的群離開人世后,他偽裝進了群。
“孩子很久之前可能就已經陷入對生命的彷徨中,但是他自己的學習能力又不夠,想不明白,自己又不說。我們做父母的認為孩子還小,還是沒有深入孩子的內心?!?/blockquote>徐世海要用自己的切膚之痛,鑄成大門的最后一道屏障。
他聽他們吐槽,主動拉著他們聊明星,看到喪氣的發(fā)言就私聊勸生。
一旦發(fā)現(xiàn)“看起來有問題”的QQ群,還發(fā)給身邊的家長一起舉報。
三四個月里,他處理了30多個群,救過的年輕人有幾十個。
現(xiàn)在這些頹廢少年已經成了“斜杠青年”,有當警察的、做生意的、開工廠的、送外賣的都有,生活精彩。
和徐世海一樣做著“救死”工作的還有住在長江邊的陳后軍。
他不上網(wǎng),做線下勸生。
19年來,他救下了400多名輕生者,共計花費近80萬,騎壞了12輛電動車。
這些故事被一一記錄在《大橋日記》里:
其中一個故事,男子時西慶——
“對我老婆講句話,說我到外地去一趟,我要默默走,什么都不帶走。
我說:我是大橋志愿者,我有權保護大橋你必須跟我下去。
他反問:大橋是你家的?
我繼續(xù)勸:一跳下去誰知道呀?你要死也得做飽死鬼呀。
然后硬拉著他到橋下飯館吃飯。
又不斷地哄他說:‘我能在南京擺平一切,缺什么給你弄什么,你需要什么都行?!?/p>
尋死的女孩平平——
“平平父母離異,家里只有殘疾的爺爺,交不起學費來打工?!薄耙驗槲闯赡辏也坏焦ぷ??!薄跋冉o她湊了一萬元,當學費。”網(wǎng)戀被騙的女孩——
“意外懷孕后,男友消失了,女孩一心尋死。”“經過勸說,帶她去醫(yī)院做了手術?!?/blockquote>幾年后,日記里那個時候西慶打電話告訴陳后軍:
被救后,他已經想明白了,現(xiàn)在債還完了,女兒的病也好了。
“其實現(xiàn)在想想,誰想死啊,那個時候壓力太大了,腦袋都是亂的。”
寫到這,忽然想起一句話:
一個拿去世說來說去的人,并不是真的想去世,只是撒嬌的求愛罷了。想離開的人其實都是很可愛很善良的人,他們只是想解決痛苦,而不是害人。
如果是后者,就不會留下免責聲明。
他們選擇輕生,也只是當作解決問題的一個辦法。
又因為沖動、經歷、文化、思維方式的禁錮,往往認為沒有錢就活不下去,覺得只有一走了之才能解脫。
就像天門山的這四位年輕人,都是貧窮帶來的磨難以及不斷新添的變故遮蔽了他們的眼睛。
但這個時候我們是能發(fā)現(xiàn),其實他們根本沒必要這樣的。
比如因為閱歷的局限,他們不知道扶貧政策,不知道公益疾病救助。
再比如背負高利貸,高利貸本身就是非法的,有證據(jù)的情況下,根本不需還錢。
分手失戀的打擊更不用說了,人生那么長,誰沒分過手,誰不會遇到真愛。
如果有人能告訴他們這些更好的辦法,也就不會用自己的方式解決。
也或許這4個年輕人在網(wǎng)上互相認識后,就已經感覺到了沒那么孤獨。
所以才會約定,所以平時連朋友圈都不對外開放的人,會在群里主動和別人溝通。
真想走的,直接就走了,還能聊天的人,其實心里已經做出了選擇,就等一個“理由”,撥云見日。
旁人的一句話就是一個理由,一次指點迷津。
只不過恰好群里這些“朋友”,都是同樣的遭遇同樣的認知,負負得負。
所以,首先就不能讓這些人聚在一起,用技術手段封掉這些群。
然后稍微有一個正向的引導,重塑他們的信心、價值觀,很快就會清醒過來。
告訴他們,人生就像心電圖似的,起起伏伏才是活著。
可能有時候自己想想,睡一覺之后事情也就豁然開朗了。
條條大路通羅馬,方法總比困難多。
我也始終相信,拯救生命是最高正確,是每個人應該去做的。
如果一個人遇到了困難,這個時候你說不要干擾他,不要了解他,我覺得不能都冷處理。
我們同在一個世界,幫助別人,也是鼓勵自己,共同治愈。
最后的最后,我想到了陳婷的弟弟,還有其他三位死者的家人。
他們依然生活在那個小鎮(zhèn),全靠辛苦撐著家庭。
將來的將來,孩子的孩子,也許也要像姐姐去外地打工,在工資高的城市里輾轉騰挪。
他們的困境又該如何化解,希望這些普通人都能被溫柔以待吧。
也希望我們都堅強一些,不要眼眶一紅,就覺得人間不值得。
開心點,其實,生活沒有你想象得那么難。
坦率地接受變化,好壞,都不是既定的。
就像小時候都看過的孫悟空一樣,自有七十二變,笑對八十一難。
活著就去創(chuàng)造點什么,生活就是喧囂的熱愛。
出現(xiàn)奇跡是人生的幸運,沒有奇跡,也別忘記享受人間,不留遺憾。
請記得,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,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,依然熱愛生活。
也一起給陌生人點個“在看”吧,祝福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,都能被生活熱愛。
-完-
圖片及資料來源:
《張家界景區(qū)三男一女跳崖,疑似“約死”》,中國新聞周刊, 2023.04.07
《45歲的中年大叔,潛伏在年輕人的“約死群”》,新華網(wǎng), 2021.05.10
《天門山跳崖:四個決絕赴死的農村青年》,三聯(lián)生活周刊, 2023.04.08
《天門山跳崖女孩骨灰被接回,朋友圈暴露殘酷真相,父親至今不知情》,芭姐呀,2023.04.10
《張家界跳崖事件扒出背后“約死群”,聊天記錄曝光,內容不寒而栗》,墨染瀟汐,2023.04.10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