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兩天,“武漢醫(yī)保改革重大調整”的話題,在網上引發(fā)了很多人的討論。醫(yī)保改革本來應該是好事,但現實中反對的聲浪卻很高,爭議聲一片,問題到底出在哪里?
引發(fā)爭議的調整內容,主要是個人賬戶的改革。簡單點說,每個月劃撥到個人賬戶的錢,變少了,少的那部分錢,被拿去進行了全國統籌。
這里要簡單普及一下醫(yī)保的構成。一般來說,醫(yī)保賬戶都是個人繳納一點,單位繳納一點,個人繳納的就進了個人賬戶,單位繳納的一部分進個人賬戶,一部分進統籌賬戶。
【資料圖】
通常,我們去藥店買點藥,去普通門診看個小病,都可以刷醫(yī)??ǎ瑥膫€人賬戶里扣錢。遇到需要住院呢,則要用到統籌賬戶了。
所以,相比統籌賬戶,個人賬戶的錢,自己拿在手里,是自己肉眼看得見的一筆錢,支配度要更高。
而改革以后,單位繳納的那部分,全部納入統籌賬戶,這樣一來,個人賬戶就少了一部分資金來源。
在職職工不去看病,可能沒有直觀的感受,退休人員就不同了。原本每個月個人賬戶要劃撥一筆錢,現在肉眼可見地減少了,他們本身又經常要看病,所以會有一種自己的錢被拿走了的感覺,覺得權益受到了損害。
其實,個人賬戶改革,本身就是醫(yī)保改革的總體安排,在武漢之前,已經有一些城市進行了調整。當然,在一些地區(qū),同樣引發(fā)了反對聲浪。
為什么反對的聲音很多,還要堅持調整?或者換個問法,對廣大群眾而言,這項從個人賬戶把錢拿走的改革,好處到底體現在哪里?
武漢的回應,基本解答了這一問題——一方面,全市60%以上的個人賬戶沉淀資金趴在年輕和健康群眾的賬戶中;另一方面,退休和患病群眾的個人賬戶結存不夠使用,門診個人自費負擔較重。
說白了,很多錢躺在個人賬戶,得不到有效利用,而統籌賬戶的錢又不夠用,就進行了輾轉騰挪。統籌賬戶的錢更多了,好處就是,提升了門診報銷的范圍和比例。以前一些常見病,門診不能報,現在可以報了。
自己賬戶的錢,被拿走給別人看病報銷,有人就說,這不是明搶么?話當然不能這么說,醫(yī)保本身是互助共濟性質的保障體系。
關于此次的改革,很難用簡單的對錯來判斷,涉及利益調整,必然會有陣痛。但一個確定無疑的事實是,減少劃撥到個人賬戶的資金,根源在于整個醫(yī)?;鸬拇蟪刈尤卞X了。
首先,醫(yī)保從無到有,現在退休人員享受待遇,但當年可能并沒有繳納。這部分成本,其實是分擔到了這些年繳納社保的人頭上。
其次,過去三年的防疫,盡管醫(yī)保局明確,常態(tài)化核酸檢測所需費用由各地政府承擔,但醫(yī)保基金依然承擔了很大一部分的疫苗、核酸,以及確診患者救治費用等開支。某種程度上,可以說是為之前的防疫等支出買單了。
醫(yī)?;鸬腻X越來越少,統籌能力受影響,于是就只能從個人賬戶里挪一點,這是大調整的總體背景。
問題在于,在減少個人賬戶劃撥資金的同時,一些地區(qū)門診報銷的待遇,并沒有得到同步的提高。
以前,大家拿著醫(yī)???,直接去藥店買藥,扣個人賬戶的錢;現在個人賬戶的錢少了,去門診拿藥確實也能報銷,但其一,報銷有門檻限制,比如武漢的退休人員,門檻是500元,超過才有得報;其二,去醫(yī)院門診,是不是比樓下藥店更麻煩了?
因此,也不能怪那些退休人員不配合,不會算大賬,算長遠賬。個人賬戶收入少了,門診可以報銷的利好,不能沖抵個人賬戶減少的損失,不生病的話,等于這筆錢就不屬于你了。
相信這次的調整,讓很多人認清了一個殘酷的現實——即便有個人賬戶,但哪怕是個人賬戶里的錢,本質上也不是一種儲蓄,而是保險。
當然,相較于現在的反對聲浪,醫(yī)保更大的難題在于,未來的中國社會,老齡化加劇,在職勞動力減少,退休人員規(guī)模擴大,也就是說,未來繳納醫(yī)保的人越來越少,享受待遇的人越來越多,醫(yī)?;鸬氖罩毫?,該如何破解呢?
其實放眼全球,不管是醫(yī)保還是養(yǎng)老保險,幾乎都面臨著同樣的難題。不管怎么說,面對民意的反對,改革絕對不能一蹴而就,不能說拿走就拿走,讓大家產生被剝奪感。
多聽一聽群眾的聲音,多征詢下百姓的意見,政策調整再審慎一些,盡量找到一個大家可以接受的平衡點,這才能避免情緒被點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