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后參建過廈門北站、哈爾濱西站、鶴壁東站、昆明南站等一批“地標性”火車站工程,榮獲“全國優(yōu)秀項目經(jīng)理”“中華鐵路總工會火車頭”獎章,參建過多個國優(yōu)金獎、魯班獎工程的孟嘯,第一次面對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的圖紙時,卻皺起了眉頭。
那是3年前的盛夏,中鐵建設集團作為牽頭單位中標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站01標段項目。這是整個樞紐項目中合同額最大的部分。集團公司指派擁有豐富建造經(jīng)驗的孟嘯作為負責人。“圖紙是看了一遍又一遍,但仍無法在腦海中清晰構建出工程施工模型。這個項目難度太大了。”他清楚地意識到,自己要面對的,或許是職業(yè)生涯中最大的挑戰(zhàn)。
(資料圖)
“知己知彼,方能百戰(zhàn)不殆。打仗是這樣,干工程更是這樣。”作為中國高鐵站房的第一批先行者,孟嘯深知,把現(xiàn)場情況摸透對于管理高鐵工程的重要性。為此,從進場第一天開始,無論是風吹日曬,還是寒冬雨雪,“走現(xiàn)場”成為他日常不可缺少的一項工作,施工過程中一個個難題也正是在他“走現(xiàn)場”的過程中迎刃而解。
而今,經(jīng)過1000多個日日夜夜奮戰(zhàn),01標段站房核心區(qū)已經(jīng)正式進入主體結構地下三層站臺層施工階段。端午小長假里,當記者在施工現(xiàn)場見到孟嘯時,他正頂著高溫,在烈日下巡查施工進度。
眼前出現(xiàn)的,是深達30米的巨大基坑,置身其中有種眩暈感:基坑里一眼望不到頭,基坑外的居民樓,好像建在了山坡上……這座定位于“亞洲最大”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,與人們印象里的大型建筑物相去甚遠。不清楚施工流程的人可能會有疑問,建設者干了這么久,怎么剛蓋到地下三層?
實際上,這正是樞紐項目的工程難點和亮點:逆作法施工,主體結構全都置身地下。一般情況下,蓋房子都是先打地基,再一層一層往上蓋??蓸屑~項目不一樣,樁基施工完成后,建設者們會優(yōu)先施做頂板,自上而下依次施工,就相當于先把屋面蓋好,再往下建造。
這也是被現(xiàn)實情況“逼”出來的。樞紐項目附近有不少居民區(qū),還有京哈鐵路、東六環(huán)路等交通干線,再加上緊鄰大運河,多種因素疊加,傳統(tǒng)的明挖法施工很容易因為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面沉降!因此,難度更大的逆作法成了唯一選擇。
孟嘯帶記者走上高臺,一覽樞紐項目建設現(xiàn)場全貌。“我們用鋼筋混凝土構成的‘地下連續(xù)墻’,相當于人為營造了一個‘盆子’,把里面的水排干再進行施工,不會影響‘盆子’外面的地下水位。”他如果不解密,記者絕不會注意到這一面面平平無奇的水泥墻。
樞紐的建設難度還不止于此。在中鐵建設集團施工區(qū)域支撐結構的105根鋼管柱是火車行車線上的“線間柱”,即兩側都是火車道。這種柱子為逆做鋼管柱,其長度38米,在安裝時必須保證其位置及垂直度符合要求,萬一在安裝過程中發(fā)生偏移,將會對鐵路行車安全造成重大影響。“我們和北京工業(yè)大學的博士團隊一起進行課題研發(fā),研制了垂直度控制儀,能把垂直精度誤差始終控制在千分之一以內(nèi)。”孟嘯說。
然而,隨著工程持續(xù)向地下深入,孟嘯和同事們又遇到了大體量的材料運輸困難、現(xiàn)場施工場地狹小、鋼筋工程體量大、吊運安裝難度大等多項施工難點。針對這些難點,大家采用BIM(建筑信息模型)技術優(yōu)化算法,研發(fā)出了新型的鋼——土馬道協(xié)同集約化的物料運輸體系。
這種運輸體系可以在滿足施工通行量需要的同時,最大限度減少馬道區(qū)域預留土方量,鋼結構與站房主體結構還能通過預埋鋼板進行有效連接,增強運輸體系整體安全穩(wěn)定性。
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投用后,市民由此出發(fā),15分鐘可到達首都國際機場,35分鐘到達大興國際機場、唐山,1小時到達雄安新區(qū)、天津濱海新區(qū),形成1小時京津冀都市圈交通……面對如此困難的“超級工程”,是什么在支撐孟嘯帶領團隊一路創(chuàng)新?他笑了笑,指了指項目部門前的標語——“逢山鑿路,遇水架橋,鐵道兵前無險阻;風餐露宿,沐雨櫛風,鐵道兵前無困難!”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