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資料圖片)
一段時間以來,北京警方發(fā)現(xiàn),多家旅游購物店和旅行社、導游勾結(jié)做局,誘騙游客購物消費。這些導游先千方百計套取游客的個人信息,再把這些信息迅速推送給購物店,隨后便誘導游客前往購物店參觀,所謂“大師”會根據(jù)導游前期推送的游客信息,誘騙游客購買玉器。這些所謂的“玉器”銷售價格高達幾萬元,但實際的市場價格在十幾元到幾百元不等。近日,北京警方開展集中收網(wǎng),刑事拘留132人,起獲涉案擺件、掛件1.43萬件。
有過外出旅游經(jīng)歷的人,尤其是參加過“老年團”“低價團”的人,都會有購物經(jīng)歷。甚至不參與購物就會受到導游的“白眼”和辱罵,不能愉快地游玩。同時在購物過程中,大部分游客都會被帶入特產(chǎn)店、玉器店,購買價值不菲的商品。
但是,這些價格昂貴的商品,到底是否貨真價實,至少不含有過多的水分,游客根本不得而知,全憑商家、導游、導購巧舌如簧地吹噓包裝。遺憾的是,在商家的吹噓誘導下,大部分游客都會上當受騙,掉入精心設(shè)置、量身定做的“圈套”中,花幾千元乃至上萬元、幾萬元的價格購買所謂的玉石、茶葉、保健品、特產(chǎn)等,實際上,這些高價商品可能只是幾百元甚至十幾元的普通商品。
這種專門宰割外地游客的頑疾早已存在,有關(guān)部門也多次組織專項打擊活動,并保持了常態(tài)性嚴厲打擊態(tài)勢。然而,由于一些中老年游客防騙經(jīng)驗較差,辨別能力不足,很難識破并拒絕這些騙術(shù),進而輕易地被導游和商家精心包裝的話術(shù)所洗腦,掏空腰包。此外,一些不遠萬里外出游玩的游客,在人生地不熟的背景下,即便發(fā)現(xiàn)商品存在貓膩,也未必敢于較真和聲張,或者考慮到需要耗費大量人力、物力、精力來維權(quán),不如吃下啞巴虧了事。
正是各種因素的疊加,才導致“低價游”“購物團”“騙子游”層出不窮。這一亂象既是對消費者權(quán)利的漠視,也是對誠實信用和法律規(guī)則的挑戰(zhàn),是存心欺詐,惡意宰割消費者。根據(jù)《消費者權(quán)益保護法》,經(jīng)營者有欺詐行為的,將承擔退一賠三的賠償責任。同時,生產(chǎn)者、銷售者還面臨著行政處罰乃至刑事責任。
北京警方?jīng)]有以“屬民事糾紛”為由推脫不管,而是依法查處專門做局誘騙游客的作惡者,對其中涉及犯罪人員直接采取刑事手段,如此依法嚴厲打擊值得肯定。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,警方并非只抓獲一兩個人完事,而是集中收網(wǎng),刑事拘留132人,可謂連窩一起端,力度不可謂不大。
旅游市場上的坑蒙拐騙惡行由來已久,有的已成為老大難問題,以至于人們談“低價游”“購物游”色變。期待公安部門依法嚴懲重罰成為打擊和治理常態(tài)——對于這些刻意做局欺騙游客的惡劣行為,就得跳出簡單視為“民事糾紛”的思維,依法啟動刑事程序,以詐騙罪等懲處無良奸詐者。這樣方能形成殺一儆百的警示,讓潛在的作惡者感受到嚴懲重罰的凌厲態(tài)勢,在震懾之下退出市場不再作惡。這樣才能讓游客放心外出旅游,而不至于步步驚心,擔心一不小心就掉入旅游騙子設(shè)置的陷阱中。
關(guān)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