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岸超正在實施手術。
每周二、四,是楊岸超的出診日。“五一”假期前,北京天壇醫(yī)院(張家口)腦科中心診室外的患者格外多。
“楊院長,您看我這病也能像他一樣治好不?”推開門,被帕金森病折磨10多年的康??h患者王先生正坐在診桌前,說起了同村張老漢。不久前,張老漢剛接受了手術,正是面前的這位“楊院長”讓老人不再顫抖。
楊岸超對張老漢印象深刻。那是楊岸超來到張家口后做的第一臺5G手術,更是河北省首例、全國第3例5G遠程操控顱腦手術。手術后,17年病史的張老漢不到一個星期便基本回歸了正常生活。或許正是這樣的神奇效果,讓老人逢人便夸,才有了同鄉(xiāng)慕名而來的“蝴蝶效應”。
“這就是口碑的力量!”楊岸超坦言,醫(yī)院要前行,中心要發(fā)展,靠的就是老百姓的口碑。讓更多病人愿意來到這兒看病,是他為自己定下的目標。
2021年8月,北京天壇醫(yī)院神經外科主任醫(yī)師楊岸超走進張家口市第一醫(yī)院,成為了這里新任的掛職副院長、腦科中心主任。
當時,中心成立6年,在京張兩地政府的大力推動和歷任專家的帶領下,已初步發(fā)展成為京西北地區(qū)頗具影響力的區(qū)域性診療中心,特別是隨著三、四級疑難復雜手術比例的增加,越來越多來自各地的患者來此就醫(yī),截留了部分進京就醫(yī)的患者,讓腦科中心積攢了更多的人氣。
但擁有豐富臨床診療經驗的楊岸超深知,腦科手術特別是四級手術對醫(yī)生診療水平要求極高,緊按“加速鍵”的背后,還要努力做到“安全”“平穩(wěn)”才能走得長久。
就職不到一個月,他就遭遇了第一個“下馬威”:23歲的女孩小張身患腦室內透明隔占位病變,初步診斷為中樞神經細胞瘤,因疫情等原因無法赴京就醫(yī),便來到腦科中心找到了楊岸超。
中樞神經細胞瘤是一種生長于腦室內的小細胞神經元腫瘤,因癥狀隱匿,發(fā)病初期往往很難發(fā)現,術中對醫(yī)生“手上功夫”的精細度要求也極高,哪怕1毫米的偏差,也可能造成患者偏癱等嚴重后果。
“腫瘤位于腦部中心區(qū),壓迫室間孔、雙側丘腦,且已達到中度惡性,術中腫瘤供血豐富,有時需要浴血奮戰(zhàn),類似手術此前我也只經歷過一次!”楊岸超回憶說,那天是接臺手術,從下午一直干到夜里,用了6個多小時最終成功全切腫瘤,術中對周圍重要結構如丘紋靜脈、內囊膝部等保護完好,術后患者順利步行出院。楊岸超又聯系天壇醫(yī)院,為病人的后續(xù)放化療治療提供幫助。
病人轉危為安,但走出手術室的一刻,他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肩頭責任之重。“6年發(fā)展,本地專家對三級以下手術的掌控能力已經基本與北京實現同質化,但想突破四級手術的瓶頸,還需要量的積累,還得多參與、勤打磨!”
8個多月來,楊岸超著眼醫(yī)療前沿,先后開展包括5G機器人手術、三叉神經鞘瘤、聽神經瘤、椎管內腫瘤、幕上腦膜瘤、膠質瘤、轉移癌、前顱窩腦膜瘤、海綿竇腦膜瘤手術等在內的一大批國內、省內領先的“高精尖”手術,令科內醫(yī)生眼界大開。
讓當地醫(yī)生丁奇最為難忘的是全院首臺煙霧病手術。“之前只在書本上見到過,只知道是大腦大血管狹窄或閉塞,導致腦底出現異常血管網,形似‘煙霧’而得名。”他說,楊院長當時介紹煙霧病,手術步驟清晰明了,讓他們能夠很快了解并掌握這類手術,術后患者病癥明顯改善,堪稱“神來之筆”!
肩負使命,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(jié),楊岸超毅然選擇了留在張家口,一待就是一個多月。一邊保障冬奧和冬殘奧,一邊擠出時間多為年輕醫(yī)生“開開小灶”。他說,只有不辜負每分每秒,才能更快將“帶不走的專家隊伍”打造出來。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