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瑤
一個月,一家子能產生多少垃圾?對于住在草廠七條13號院的李洪盛老兩口來說,答案是5小桶、約15斤,相比以前減量83%。去年10月,北京東城區(qū)前門街道試點打造首個“零廢棄循環(huán)小院”。運行幾個月以來,這個胡同人家過上了“零廢棄”生活。
花池里搭“蚯蚓塔”變廢為肥
春光燦爛,草廠七條13號院里綠意盎然。院當中,花盆里,茉莉、絲瓜苗、文竹等長勢旺盛,花池里韭菜齊齊整整。李洪盛正忙著翻新土,將漚好的液態(tài)肥灑進土里,“這液態(tài)肥可是寶貝,純天然的,勁兒大,養(yǎng)出的茉莉、韭菜壯實著呢!”
廊架一角,一個綠色的垃圾桶上標著“廚余堆肥桶”,上面一個蓋子,底部一個龍頭。掀開一瞧,里面橘子皮、青菜葉等廚余垃圾浸在水里,發(fā)出微微的酸味。“平時把果皮、菜葉子扔里頭,加點堆肥菌、水,漚好之后底下有個箅子自動過濾,打開龍頭,液態(tài)肥就流出來了。”李洪盛解釋道。
堆肥的不光這一處,小院花池里,看起來平平無奇的PVC管搭起了“蚯蚓塔”。30余厘米高的廢舊PVC管直立著,一半埋在土里,一半露在外面。掀開最上層的塑料薄膜,里面是雞蛋殼、菜葉子。PVC管旁的土壤深處,蚯蚓蜷曲著身體,在土里打著滾。“埋在土里的管外面打著孔,蚯蚓鉆進管內,‘吃’爛菜葉子、雞蛋殼,吐出有機肥料,讓小花池的土越來越肥。”李洪盛娓娓道來。
收集雨水澆花養(yǎng)魚
不光廚余垃圾,天然的雨水也是寶貝
小院南墻上方,一根兩米多長的PVC管敞口對著天空,一直通到房頂、墻檐頂部的排水口,底下接著一個空的大桶。“這是雨水收集系統(tǒng),今年開春以來下了幾場雪雨,足足接了五桶半,算下來有165公斤。”收集的雨水,李洪盛有的用來澆花,有的倒進了魚缸。南墻根底下的大魚缸里,收集的雨水泛著淡黃色,缸底結著薄薄的青苔,金魚歡快游弋。
除此之外,小院里處處可見循環(huán)利用、節(jié)能環(huán)保的案例:廢舊不銹鋼長桿打孔做成掛物桿,箅子、小架子、水管都被收集得整整齊齊;廊架上安裝了3個太陽能燈,不用插電,晚上自動感應點亮小院;自家種的絲瓜曬干后做成抹布,并和街坊四鄰分享……
“零廢棄生活幾個月,我們老兩口都已經成了習慣,有了天然的肥料、雨水,有了植物、花鳥蟲魚,我家小院越來越原生態(tài)。”李洪盛說。
200平方米小院只有“一桶一袋”
去年10月,前門街道著力“垃圾分類”這個“關鍵小事”,在北京林業(yè)大學園林學院學生和專業(yè)社工幫助下,啟動“零廢棄循環(huán)”院落建設,從報名的居民中選取院落基礎好、主動性高的李洪盛家作為試點,改造小院、并帶領居民從源頭減量。
“零廢棄不是不產生垃圾,而是從源頭減量,最大程度減少垃圾,并讓可回收物最大程度利用起來。”前門街道辦事處社區(qū)建設辦公室副主任劉軒廷說。
就拿李洪盛家來說,200平方米的小院,平時老兩口居住,只有一個廚余垃圾桶、一個垃圾袋:廚余垃圾桶裝蒜皮、蔥皮等不能堆肥的廚余垃圾;垃圾袋裝包裝紙、塑料殼等其他垃圾。“能堆肥的廚余我們都堆了,不能堆的就扔垃圾桶,等胡同收垃圾車來,和攢的紙殼子、廢報紙一起投。除了這些可回收的,一周投放的垃圾也就一桶、一袋,一個月下來,總量大概15斤左右。”而在此之前,李洪盛老兩口一個月產生的生活垃圾總量約為90斤,“零廢棄”助力他們垃圾減量約83%。
李洪盛家只是個試點。劉軒廷說,前門街道將繼續(xù)引導居民從源頭減少垃圾、循環(huán)利用舊物,并將“零廢棄循環(huán)”推向更多院落。
相關新聞
南苑街道營造垃圾分類新時尚
本報訊(記者 孫穎)巧制自動澆花“神器”,廢棄包裝紙拼貼成專屬相片墻,跟著垃圾去“旅行”……豐臺區(qū)南苑街道“分”出美麗生活新畫卷活動日前走進了翠海明苑社區(qū),通過又潮又好玩的活動為居民搭建“花式”學習垃圾分類的平臺。
活動現(xiàn)場,600平方米的小區(qū)文化廣場變身垃圾分類嘉年華,豐富的活動吸引了眾多居民參與。廣場邊上一輛垃圾分類“大篷車”格外顯眼,滾動播放著“地球垃圾危機”短視頻,給大家敲響了警鐘;垃圾分類科普展廊中人頭攢動,居民們學習如何更好地分類,助力變廢為寶;來自居民的環(huán)保創(chuàng)意小發(fā)明現(xiàn)場展示,讓塑料瓶、陶瓷罐、廢舊報紙變身藝術品。
“此次活動旨在采用多元化宣傳方式普及垃圾分類知識,進一步提高居民知曉率、參與度。”南苑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說,“分”出美麗生活新畫卷主題活動將貫穿全年,陸續(xù)在各個社區(qū)、村舉辦垃圾分類活動,積極為轄區(qū)居民搭建“花式”學習垃圾分類的平臺,營造垃圾分類新時尚。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