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籌備到誕生,國內股指期權可謂“厚積薄發(fā)”。就像嬰兒呱呱落地后,每一個進步都會讓父母震撼和驚喜一樣,只要順其本性、精心呵護,股指期權就會發(fā)揮它應有功能,作出應有貢獻。
金融改革,不但需要頂層宏觀政策設計,也需要落實政策的市場和工具。增加直接融資比重,是資本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,這方面有兩個明顯趨向:第一,提倡以信披為中心的投資者保護制度,也就是說,讓股市參與者根據(jù)市場提供的信息,而不是監(jiān)管者的判斷,來決定資產的價值;第二,為投資者提供穩(wěn)定的現(xiàn)金流收入,即要管理資本市場與生俱來的風險。沒有風險管理的資產不能被稱為財富,股指期權在這兩方面都能起到舉足輕重的積極作用。
在各類期權產品中,股指期權可以說最讓監(jiān)管者放心。1983年芝加哥期權交易所(CBOE)推出標普500股指期權時,監(jiān)管部門甚至沒有要求其試點。今天,境外市場上市股指期權的例子比比皆是,積累了豐富的經驗。國內已經有了上市ETF期權的成功經驗,市場對運作股指期權理應更有信心。
期權是過去40余年金融業(yè)最重要的創(chuàng)新之一。隨著風險管理在資產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,各種資產的期權交易量不斷擴大。對習慣交易股票和期貨的投資者來說,進入期權市場,首先需要改變線性思維模式。
第一,期權交易的權利金,不是大盤點數(shù)(或者說,標的資產的價格)。權利金至少受三方面因素影響:標的資產價格、波動率和期權合約到期時間。
第二,期權市場交易的大部分活躍合約是平值期權,也就是行權價等于或接近標的資產目前市場價格的合約。平值期權的delta是50%,這就是說,如果其他條件都不變,股指上漲或下跌一個點,期權的權利金只漲或跌半個點。所以,無論是看多還是看空,期權都不是一個理想的投機工具。
第三,期權權利金的價值由內涵價值和時間價值構成。內涵價值由標的資產價格決定。時間和波動率則包含在時間價值里。期權交易最活躍的合約在各個市場基本都是近期月的平值期權。理由是,近期月的平值期權所含時間價值最高,換句話說,大部分交易者在期權市場交易的不是期權合約的內涵價值,而是它的時間價值,特別是其中的波動率。因此,即使投資者對大盤走向有看法,想要用期權杠桿放大收益,如果期權市場中的其他因素(特別是波動率)的變化不利,杠桿就會反過來與投資者作對。
就其本質而言,期權是一個權利和義務不對稱的金融產品。合約到期時買方獲利即可行權;賣方則必須按合約條款履行義務。為了這筆義務,買方必須支付給賣方一筆權利金。簡單地說,這就是一個保險合約。國內現(xiàn)在有不少場外期權交易,交易中賣方所索取的費用往往會高于應付的保險費,主要原因有:第一,沒有一個公開交易的市場,價格不確定性高;第二,不存在賣方之間的透明競爭。因此,賣保險的往往把波動率部分定價定得很高,也有人為了拿到生意,冒著一旦買方行權就會違約的風險在出售產品。與此相反,交易所清算的場內交易的股指期權市場可以降低保險成本,保證行權安全。
期權市場是一個特別有活力的市場。不過,由于期權合約本質和市場結構,不管機構或個人進入市場的動機和目的有多大不同,作為一個整體,期權市場勢必是一個標的資產的保險市場。由于期權市場的結構性特征,在美國,機構投資者是股指期權的主要交易者。機構投資者逐步認識到股指期權市場在管理資產方面的重要性,大量進入市場,這進一步鞏固了股指期權市場對股市的保險功能。
股指期權交易產生的最重要指標,是對股市未來波動率的預測。如果指數(shù)期權的隱含波動率是30%,那就是說,在1年之后,該指數(shù)有67%的可能會上漲或下跌30%。期權價格則反映了在這個波動率下,在合約期內,為實現(xiàn)行權價標明的價格,需要支付多少保險費。股評家每天對股市未來價位發(fā)表數(shù)不清的預測,但很少有人對這些預測反向驗證。期權預測的未來波動率,在股市價格成為歷史后,可以不斷用歷史波動率驗證。股指期權為交易者和監(jiān)管者提供了有效信息,這一點在美國股指期權市場得到了歷史驗證。
在美國,指數(shù)期權的最大衍生效益是波動率指數(shù)(VIX)。歐式行權和現(xiàn)金結算,使得股指期權成為金融機構為大盤指數(shù)配置進行風險交易的主要流動性集散地。由于標普500指數(shù)期權(SPX)的交易反映了機構投資者的集體傾向,其所產生的波動率指數(shù)成了國際金融業(yè)廣泛用來衡量美國股市市場情緒的重要標桿。從這個意義上來講,將中金所的股指期權市場培養(yǎng)為主要金融機構使用期權管理大盤指數(shù)資產風險的流動性中樞,對整個國家金融事業(yè)的成熟和國際影響力是有好處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