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吃完香蕉千萬別吃它,當心滋養(yǎng)癌細胞!”類似的謠言,是不是常出現在你的微信家庭群呢?
很多年輕網友表示,長輩們的分享,讓家庭群已經成為謠言重災區(qū)。一些看不下去的年輕人積極辟謠,結果卻鎩羽而歸:有的被移出群聊,有的則是發(fā)現其他家庭成員另建小群,繼續(xù)分享這些不實信息。
為何謠言在家庭群里傳播這么迅速?面對不同意見,為何有人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傾向于信謠而不是去了解真相呢?我們來看看是什么樣的心理因素在作怪。
中老年人群心理特質容易信謠傳謠
2016年微信官方后臺的統(tǒng)計顯示,每個月轉發(fā)5條以上謠言的,80%是超過50歲的中老年用戶。中老年人群既是謠言傳播的主力軍,同時也是受害者。曾有媒體報道,湖北一位86歲的老太太患有高血壓,因聽信洋蔥泡紅酒可以治病的謠言而停止用藥,導致腦中風發(fā)作。
為保護家里老人不受謠言危害,我們很有必要了解中老年人信謠傳謠的心理。
首先,受教育因素影響,中老年人群謠言鑒別能力弱、更迷信權威。
一代人特有的認知特點,讓中老年人易被謠言俘獲。比如這樣的謠言——“早上吃姜勝參湯,晚上吃姜似砒霜”,配上幾個生動詳細的圖文故事,再加上“某某權威專家說”,更有甚者,還配上很像那么回事的視頻。謠言的以假亂真程度,很考驗中老年人群的分辨能力。
老一輩人對新媒體的認識和了解也比較少。讓他們從極具迷惑性的信息里科學論證、鑒別真?zhèn)?,難度比較大。
其次,中老年人群對死亡的恐懼心理,也讓他們對謠言“寧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無”。
從發(fā)展心理學角度來說,人到成年晚期面對衰老和疾病,對死亡的恐懼體驗更直接更深刻。中老年群體對類似“花生芽能預防心腦血管疾病”“少鹽有時候真的會致命”等事關生死的信息更敏感。
很多謠言制造者正是利用中老年人的死亡恐懼心理,用各種手段誘導他們信謠傳謠,比如危言聳聽式“出現XX癥狀要警惕,說明你離猝死不遠了!”,貼心關懷式“天天吃這個,保證不得癌”……家庭群就這樣被謠言攻陷了。
最后,中老年人群的利他心理,讓他們樂于分享轉發(fā)謠言。
很多中老年人表示,轉發(fā)的初心是為了家人好。比如這樣的謠言,“味精高溫致癌,為了家人必須轉!轉一次就是救人一命!”,便是利用了中老年人關心家人的利他心理。家庭群里的謠言貼,是長輩表達關心和建立情感聯結的一種方式。
美國發(fā)展心理學家派克提出,人到老年期,會通過社會互動和為他人做貢獻等方式來應對衰老和死亡危機。他們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,獲得價值感和滿足感,以此來緩解“老了不被人需要”的角色失落感。
怎樣辟謠更有效?委婉的方式更易被接受
了解了中老年人群信謠傳謠的心理,我們才能知道怎樣辟謠更有效。
很多年輕人辟謠的方式較簡單粗暴,譬如“都辟謠了,別再發(fā)這些”。這樣辟謠不僅最無效,還最容易被踢出群。為什么呢?有兩個原因。
第一,傷家人自尊。本來長輩會用微信轉發(fā)文章還蠻有優(yōu)越感的,一句“都辟謠了”,便否定了他們。且在那么多人的家庭群里,讓長輩很沒面子。為了維護自尊,他們寧可堅信謠言也不要了解什么真相。
第二,引發(fā)家人的認知沖突。家人原本信以為真,你一辟謠,讓他們內心不安起來:如果是謠言,那轉發(fā)豈不是會害了別人?是信自己的經驗還是信年輕人的一句話?……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在認知失調理論中指出,當新舊認知出現沖突時,會給人帶來緊張不適感。為了消除緊張恢復平衡,人們或者極力否認新認知,或者論證新認知的正確性接受新認知。對家人而言,了解真相顯然更困難,不如繼續(xù)信謠更心安。
所以說,辟謠也是要講究方式方法的。
比如,要照顧長輩的自尊和權威,辟謠私聊;注意語氣態(tài)度,先共情,感謝家人的關心,然后再用委婉的語氣去質疑,比如“真的嗎?好恐怖!我好像在哪看到的不是這樣子哦”,然后給出你詳盡真實的辟謠依據。當你照顧家人面子,建立起情感聯結,這時再去辟謠,他們的接受程度更好些。
綜上所述,家庭群里謠言泛濫,離不開中老年群體獨特的心理特征,同時也跟誘導分享從而逐利的謠言制造者有很大關系。我們無法完全杜絕謠言,但可以用更溫情更有效的方式辟謠,幫助家人免受謠言禍害。